• 資訊內容
    中國石榴之鄉”滎陽:小石榴做成大產業

    中國石榴之鄉”滎陽:小石榴做成大產業


    九月,石榴飄香,走進**的“中國石榴之鄉”——滎陽,只見石榴園里的人們正歡快地忙碌著,密密麻麻的枝頭上掛滿了紅石榴,嬌艷的紅石榴,紅透了金秋邙嶺人的心。2000年以來,滎陽市委、市**把河陰石榴作為邙嶺一帶農村經濟產業支柱和滎陽的**進行扶持推廣,確立了“核心突破、重點發展、連點成線、深度開發”的工作思路,使這一歷史名產煥發出新的生機,使河 陰石榴的發展有了更好的機遇和蓬勃的生機。特別是2005年起,每年河陰石榴文化節的成功舉辦,都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干**展河陰石榴產業的積極性。截*目 前,全市石榴面積由1982年的600多畝增加到現在的4.3萬余畝,其中結果面積2萬畝,年產量2000萬公斤,年創效益1.6億元,已經形成了長15公里的河陰石榴產業帶,在建設****新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。 審時度勢 大力發展石榴產業 1984年12月,河南省石榴開發協作組在鄭州召開石榴監評會,從全省31個品種中評出8個優良品種,其中有滎陽高村的河陰銅皮、鐵皮、軟籽、大紅甜等4 個品種。銅皮石榴含糖量12.84%,軟籽石榴出汁率91.72%,大紅甜百粒重42.4克,均為全省之冠。滎陽石榴被譽為“九州名果”。到了1993 年,河陰石榴又與新鄭大棗、滎陽柿子等一起,被評為“鄭州市十大歷史名產”。2007年,河陰石榴榮膺“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”;同年,滎陽市 被評為“中國石榴之鄉”。 廣武鎮、高村鄉的北部邙嶺, 80%以上的區域是荒山,莊稼是靠天吃飯,傳統的農業生產已不能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。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,2005年,滎陽市委、市**提出了實施石榴 產業戰略,積極采取措施,引導農村經濟向一鄉一業、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,逐步使石榴產業成為北部邙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。 ——成立滎陽市河陰石榴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和辦公室。分管副市長任組長,林業、農業、宣傳、旅游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,統一領導協調全市石榴產業生產,定期召開會議,及時溝通信息,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。項目建設重點鄉鎮,也成立石榴產業建設領導小組,并落實了具體辦事人員。 ——制定優惠政策。對石榴產業發展給予政策、**、技術等方面的扶持,對納入林業重點工程范圍內的給予每畝每年230元的補助,對未納入林業重點工程范圍 內的給予每畝每年100元的扶持,對水源相對不足的地方幫助打井,解決石榴樹成活問題。年年舉辦石榴文化節,旅游、文化、果品一起推介,年年評比石榴王,對**農戶進行400~1000元**獎勵。 ——良種繁育取得初步成效。多年來,傳統石榴在外觀、口感上差強人意,滎陽市積極發展優良苗木,組織科研人員對品種改良,大力繁育嫁接苗木,確保品種純正優良,先后培育和改良了河陰軟籽石榴、胭脂紅石榴等多個品種,全市種植的石榴90%以上都采用河陰軟籽石榴,不僅外形美觀,而且甜度、色澤好,軟核無渣,受到市場歡迎。2008年,在廣武鎮陳垌村、王頂村、漢王城、霸王城、張垌、桃花峪、張莊、張河村8個村實施鄭州石榴種質資源保護小區建設工程,建設面積 2萬畝,引進國內外名特優新石榴品種100余個,35萬株,栽植生態景觀林苗木150萬株,對現有的石榴種質資源實行保護。 ——統一生產標準。初步建立起河陰石榴生產標準體系,河陰石榴、石榴苗木及繁育標準已被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為河南省地方標準。2006年,“河陰”牌石 榴商標通過國家工商局注冊,領取了通往國際市場的“通行證”。在高村鄉成立了河陰石榴研發中心,積極開展河陰石榴的產業研究,指導果品生產、貯藏、加工。建立河南省無公害石榴生產中心一個,面積2300畝,開辟了我市石榴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先河。2007年,成立了河陰石榴生產專業經濟合作組織,以 普及推廣標準化實用技術、提供信息服務為平臺,組織開展“統一加工時間、統一包裝、統一服務和統一技術規程”的“四統一”管理服務工作,全市現有高村鄉劉溝村、廣武鎮唐垌村、汜水鄉趙村石榴生產合作社3個。通過組織林業技術人員編制了《石榴豐產栽培》致富叢書,聘請**教授現場把脈問診,現場示范,舉辦科 技講座,發放技術資料,組織外出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開展林業技術宣傳培訓工作。每年舉辦各類培訓活動30余次,培訓近萬人次,使標準化生產的覆蓋率達 90%,果農的標準化生產意識逐步提高。從零星種植到規模生產,從傳統加工到科學深加工,走“公司+農戶+協會”的發展模式,以特色創品牌,向品牌要效 益。 ——加大宣傳。為進一步提升河陰石榴的知名度,滎陽市**在滎陽農網建立了石榴專網,及時介紹省內外石榴信息及全市石榴產業發展情況。從2005年開始, 每年舉辦河陰石榴文化節,創作了10多 優吟誦石榴的歌曲,推出了《河陰石榴甲天下》和《河陰石榴人人夸》兩優文化節節歌,編印了《河陰石榴甲天下》宣傳冊,制作了《河陰石榴》專題片,使文化節 的各項社會宣傳活動紅紅火火。以河陰石榴文化節為平臺,全方位宣傳、推介河陰石榴這一傳統地方特產。河陰石榴文化 節的主要活動有:開幕式及文藝演出,河陰石榴名優品種展示、展銷,河陰石榴王評比頒獎,詩書畫攝影展覽,河陰石榴產業發展研討會,河陰石榴風情觀光游等。 同時,還開通了通往石榴中心的客運專線。河陰石榴文化節的成功舉辦,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高,石榴價格由常年的平均每公斤8元上升到每公斤12元,個別品種 平均價格上升*每公斤30元。通過河陰石榴風情游活動,石榴中心共接待游客5萬人次,車輛4000多輛,組團20余個,不僅促進了果品銷售,帶動了當地的餐飲服務業,為農民開辟了更寬創收渠道,也進一步促進了生態休閑觀光業的發展。 石榴當家 小小石榴成致富金果 河陰石榴建園栽植3年掛果,5年豐產,畝產可達2000公斤,產值超萬元,是具有較高價值的經濟林樹種。高村鄉現有經濟林面積1.8萬畝,人均經濟林近 0.4畝。目前,全鄉收入萬元以上的農戶300戶,農戶**收入達到24萬 元。小石榴唱出大產業,過去幾輩人也賺不到的錢今天成為現實,一些持懷疑觀望態度的群眾開始認識石榴、接受石榴,掀起了千家萬戶大栽石榴樹的熱潮。 每年的河陰石榴文化節和石榴王的評比使河陰石榴走了出去?!?像這樣的石榴種植骨干戶在高村鄉就有50余戶。他們作為新技術應用傳播的骨干,組成小型的技術協作組,一戶帶5~7戶,這樣帶動大家逐漸種出了規模,種出 了效應,種出了名氣。每年石榴成熟前后,來這里購石榴、參觀石榴園的游客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,石榴銷售價格比市場一般石榴每公斤高出3~4元,河陰軟籽石 榴比市場一般石榴價格每公斤高出15元左右。 所在的高村鄉劉溝村位于滎陽市北部的邙嶺山區,是省級重點貧困村。全村9個村民組,386戶,1464口人,土地面積4170畝,其中耕地面積 3027畝。通過種植石榴,經過兩年努力,現在全村的耕地全部種上了石榴樹,還有一部分人推山、填溝、造地,石榴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740畝增加到現 在的3300畝,人均收人由1100元增加到4987元,2008年全村石榴總產量達到150萬公斤,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,石榴已經成為劉溝人的致 富金果。 在土里刨食的“泥腿子”,現在也有了市場意識,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,建起了河陰石榴專業生產合作社,邙嶺石榴技術服務中心站,河陰石榴研究實驗室,建成一座建筑面積570**米的鄭州市邙嶺石榴產業開發綜合服務樓,內設鄭州市萬畝河陰石榴開發指揮中心、河陰石榴**、河陰石榴產品展示廳、多功能培訓中心、電教室、圖書閱覽 室等,成立了河陰石榴生產合作社和河陰石榴盆景協會,小小石榴做成了大產業。 收入增加了,喚起了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主人翁意識,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村容村貌整治,建成了文化大院,成立了藝術團,組建了盤鼓隊、獅鼓隊和文藝表演隊,豐富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。劉溝村這個偏遠山區的省級貧困村展現出**新農村的嶄新面貌,家家戶戶都有產業,人人都有活兒干,農民收入逐年增加,每個農民的臉 上都綻放著安居樂業的喜悅! 同步發展 產業建設步入快車道 隨著河陰石榴種植中心的快速發展和壯大,石榴**、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。 依托石榴資源生態觀光旅游正蓬勃興起。河陰石榴的名聲大振,生活在石榴園周邊的農民,紅紅火火搞起了餐飲業,河陰石榴成熟季節,榴園附近餐館天天爆滿,每天能收入700~800元。這里為久居鬧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處吃農家飯、逛農家院、領略榴鄉風情、休閑娛樂、返璞歸真、回歸自然的理想旅游場所。徜徉在石榴之鄉,人不醉,心早醉。金秋石榴蜜甜,果農日子富殷,甜甜的石榴給石榴之鄉 人民帶來了甜蜜的生活。白露前后紅沾水,金秋風光數榴鄉。9月22日, 是一年一度的河陰石榴文化節,也是石榴之鄉廣大群眾盼望已久的日子,正如土生土長的滎陽高村鄉在《河陰石榴人人夸》這優歌中唱的那樣: 五月里的邙嶺飄紅霞, 春華秋實河陰的石榴甲天下。 黃河母親的乳汁把它澆灌, 滎陽父老的汗水把它育大。 河陰的石榴紅啊,紅得像團火。河陰的石榴美呀,美名傳天下。 四方的嘉賓來滎陽, 吃著這石榴就像到了家。


  • 豫ICP備19015971號-1 | 滎陽僮琳軟籽石榴種植有限公司 | 本網站由銳之旗提供技術支持
    通訊地址:滎陽市廣武鎮陳溝村63號    
    聯系人:陳經理    固定電話:4000-029-667   移動電話:15093162088
  • 營業執照

    4438成人网全国最大情人网站